提到上海,很多人先想到外滩的万国建筑、陆家嘴的摩天大楼,或是街角精致的餐厅。但在B站百大UP主王骁眼里,上海的魅力远不止于此——“上海最厉害的就是它的产业非常丰富,从开埠起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城市,如今依旧引领全国制造和工业发展,拥有前沿领域的完整产业链。这份从历史延续至今的创新底气,是上海科创最独特的底色,也是吸引网民们深度观察上海的最佳视角。”
昨天,由上海市科委主办的“网络达人科创观察营”首场活动上,嵇晓华、陈磊、唐骋、王骁、袁岚峰等活跃于各新媒体平台的网络达人们,变身“网络达人科创观察员”,畅谈上海科技创新发展引人入胜的流量密码,分享各自在新媒体平台打拼中的“科学心事”。
最“扎实”的科创舞台
作为常年关注科创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德恒财富,王骁对上海的科创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速度印象深刻:“一聊创业,大家常提杭州、深圳,但上海的前沿事物落地、包容和接受程度都非常高,很快就会进入大家生活中”。在他看来,这种“快”不是盲目追逐热点,而是基于成熟产业生态的精准判断——从技术创新到实际应用,上海总能搭建起顺畅的“转化通道”,让抽象的科创成果真正贴近生活。
若用几个关键词,描述对上海科创的初印象,王骁脱口而出:“人才多、包容、平台”。在他心中,上海的科创魅力,藏在“不设限”的包容里。这里不排斥新鲜想法,不固化发展路径,无论是深耕工业制造的老牌企业,还是玩转数字生态的新兴创作者,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“它不会只盯着某一种成功模式,而是愿意给不同领域的创新者空间”,这种开放姿态,让上海既能在传统工业领域保持领先,又能在数字科创赛道跑出加速度。
对想投身科创的人来说,上海或许不是最“热闹”的选择,却是最“扎实”的舞台。身在其中,王骁带领着赛里思工作室团队,正在从个人创作者走向团队合作运营,深切感受到上海科创产业链的支撑、有包容的科创氛围以及充足科创人才储备,犹如三重加持,助团队前进动力值拉满。特别是,B站、小红书、抖音都在上海,已经形成了非常繁荣的自媒体和创作者生态。
上海为创业者和创作者们打造的“平台”,不是简单提供发布渠道,而是“把整个产业链打通”——从平台运营、商务技术,到创作者生态、服务创作者的配套,再到衍生的行业周边、文化节、IP打造。“只要你敢想敢试,就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”——毕竟,能把工业底蕴与数字活力揉成独特优势的城市,本身就是科创领域的“宝藏玩家”。
科创在链接中创造新价值
科创的本质是资源的高效整合,而科技传播正是打破资源壁垒的最佳锚点。果壳网创始人嵇晓华,网名“姬十三”凭借十余年传播积累的科学家网络,成功搭建起科研与投资的桥梁,“我们离原始创新越近,越能发挥科普传播的链接价值”。其团队基于此成立早期基金,近两年尝试将科普链接变现为价值链接,找到并投资了很多投资人看不懂的药物、新材料项目。在他看来,科学传播在跨界资源的对接中,有时候能起到关键作用。“科学家能把项目讲清楚,才能引发投资人兴趣,后续的资本关联才会发生。”
图说:活动现场,网络达人走进市北高新园区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、数通链谷区块链展厅等,沉浸式感受人工智能、轨道交通与区块链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。
长期以来,科技传播常被等同于“知识普及”,却忽视了其在提振行业信心、辅助战略决策中的核心价值。以中国AI领域的认知转变为例,嵇晓华前年去美国硅谷时,听到的还是从业者普遍认为中国AI落后很多,今年年初Deepseek上线后,人们对中国AI的信心又马上爆棚。“实际上,科技不可能几个月爆发式发展,关键是信心的改变。”这种“信心重塑”的力量,正是科技传播赋予科创的独特价值——能将分散的创新成果转化为集体认同,让外界看到中国科创的真实实力。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今年通过多元合作模式,尝试将科学传播的“链接属性”推向更深层次。“做科普十年,尤其是今年拍摄《锚点》以来,接触了五花八门的领域,我和团队成了‘超级节点’——不同领域的人通过科学传播人连接在一起。例如,一个前沿科技的话题可以将学术界、产业界、投资界专家聚合在一起,围绕低空经济、核聚变、量子计算、人工智能的跨界风暴德恒财富,本质上是通过传播打破行业壁垒,让科创资源在跨领域协作中产生新价值。”对于上海而言,这种科创的“链接能力”尤为重要,他呼吁各方可以围绕科学家资源,联合开发科创传播项目,让科研、资本、产业精准对接,才能激活科创生态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